<menuitem id="r3jhr"></menuitem><noscript id="r3jhr"><progress id="r3jhr"><code id="r3jhr"></code></progress></noscript>
      實用文檔>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時間:2024-10-19 06:22:31

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  【教學目的】

        1.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,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;

        2.學習用場面烘托、人物映襯、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

        【教學重點】

       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

        【教學難點】

       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

        【教學課時】2課時

        【教學過程】

        第一課時

        一、作者簡介

        劉鶚(1857─1909),字鐵云,筆名洪都百煉生,清末丹徒(江蘇鎮江)人。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,懂得算學、醫藥、治河等實際學問,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。他行醫于上海,后又棄醫經商,直到資本喪盡才止。1888年黃河決口,他因治河有功,官至候補知府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,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,賑濟居民,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,流放新疆,次年病死于迪化(烏魯木齊)。

        二、關于《老殘游記》

        《老殘游記》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,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。《老殘游記》借老殘在游歷中所見所聞,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,揭露了所謂“不要錢”的“清官”,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,“急于做大官”的劊子手,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,有其進步的一面。但是,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,甚至是反動的。他維護封建統治,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,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,在書中明顯的表現,由此可見,《老殘游記》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。

        《老殘游記》語言清新簡練,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、形象,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,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,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,魯迅先生在《中國小說史略》中也稱贊這部作品“敘景狀物,時有可觀”。

        三、關于本文

  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節選自《老殘游記》第二回:“歷山山下古帝遺蹤,明湖湖邊美人絕唱”。作者清末劉鶚,筆名洪都百煉生。《老殘游記》借一個不愿做官,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,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,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,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,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,主張維新圖強、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。這部小說刻畫人物、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,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。重迅先生在《中國小說史略》中評論這部作品:“敘景狀物,時有可觀”《明湖居聽書》便是“可觀”的一節。

        “明湖居聽書”故事是這樣的:老殘來到濟南府,在高升店住下。第二天上街游玩,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,居中寫“說鼓書”三個大字,旁邊一行小字是“二十四日明湖居”,不知是什么事情。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:“明日白妞說書,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,來聽書罷。”又聽得鋪子里柜臺上有人說道:“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,明兒的書,應該我告假了。”一路行來,街談巷議,大半都是這話,心中詫異道:“白妞是何許人?說的又是何等樣書?為甚一紙招貼,便舉國若狂如此?”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,茶房介紹劉:這說鼓書,用一面鼓,兩片梨花簡,名叫“梨花大鼓”,演說些前人的故事,本也沒什么稀奇,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、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。這白妞名叫王小玉,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,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。他有一副好嗓子,又吸收京劇、昆腔、小調種種腔調,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,經過二三年的工夫,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,“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,聽了她唱書,無不神魂顛倒”。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,若上午十點鐘去,便沒了座位,要聽還是早去。老殘聽了茶房的話,也不甚相信,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明湖居聽書。可以說,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,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,那屬“耳聞”;進入課文之后,則屬“目睹”了。

        四、本文結構圖

        時間: 次日九點鐘以后

        地點: 明湖居

        人物: 老殘、眾多聽眾、藝人、歌女(黑妞、白妞)

        事件: 聽書(唱書)

        ┌臺上:空洞無人,設備簡陋

        ┌十點鐘┤

        聽書前 └臺下:擁擠熱鬧

        (側寫烘托│ ┌臺上:仍空洞無人

        先聲奪人)└十一點鐘┤

        │ └臺下:更擁擠熱鬧

        │ ┌臺上:男人(丑陋、彈曲、動心)

        │ ┌十二點半鐘┤

        │ │ └臺下:叫好不絕

        │ │┌臺上:黑妞姑娘(十六七歲)─清脆婉轉,百變不窮

        聽書時 ┤彈罷數分鐘┤

        (側寫正寫│└臺下:老殘感覺:以為觀止。兩人對話:白妞更好

        映襯對比)│ ┌臺上:白妞姑娘(十八九歲)─清秀動人、唱書妙絕

        │ └正熱鬧時┤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

        └臺下:鴉雀無聲─暗暗叫絕─轟然雷動

        聽書后: 鬧聲稍定 臺下: 少年盛贊白妞,眾人交口稱是

        第二課時

       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。為了突出這一中心,在寫演出之前,先寫場內熱鬧場面,先寫琴師和黑妞,先寫場中的議論,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。然后,作者集中筆力,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,最后,寫聽眾的反應,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。分別分析如下:

        1.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。

        聽書人多: 當官的“撫院”“學院”;做生意的;讀書人。

       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,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。

        臺上、臺下對比: 空洞無人“一張半桌,兩張椅子,三樣樂器”

        熱鬧“高談闊論”“嘁嘁喳喳”

       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,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,渲染了氣氛,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。

        2. 寫琴師和黑妞,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。

        寫琴師用“先抑后揚”的手法,貌甚丑陋,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,最后輪指彈奏,動人心弦,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,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。

        寫黑妞容貌、服裝,細致說明她樸實、純潔,為后文白妞的容貌、服裝描寫節省筆墨,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,然后突出吐字清晰,行腔婉轉的特點,“百變不窮”“以為觀止”。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,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。就這樣層層鋪墊,烘云托月,很好發揮琴師、黑妞的陪襯作用。

        3. 借觀眾之口議論,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。

        黑妞: 好! 是白妞教的,別人可說得出,別┐

        人能學一兩句├對比、烘托、先聲奪人

        白妞: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,無法學到手 ┘

        4、白妞說書

        一生朗讀,其他學生考慮:(1)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??(可分組找,看哪個組找的準,找的多。)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?用了什么修辭手法?(2)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?

        討論后總結:

        好的句子有:

        “五臟六腑里,像熨斗熨過,無一處不伏帖,三萬六千個毛孔,像吃了人參果,無一個毛孔不暢快”--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,處處伏帖,處處暢快

        “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”——尖細高亢、剛勁有力

        “恍如由傲來峰西面,攀登泰山的景象……”——婉轉回旋

        “如一條飛蛇……”——婉轉悠揚、急促多變

        “像放那東洋煙火……”——多姿多彩,變化無窮

        “如花塢春曉,百鳥亂鳴”——婉轉清脆、多姿多彩

        采用了通感(比喻)的修辭方法。(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,并舉例。如“紅杏枝頭春意鬧”、“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,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”、“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”、“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,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,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”、“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”等。)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,或用感覺,或用視覺,或用聽覺,而同是視覺,有的繪其形,有的點其色,形色兼備,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。

       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:

        初不甚大——起始

        越唱越高——發展

        陡然一落——跌宕

        忽又揚起——高潮

        人弦俱寂——結束

        師總結:描寫虛幻的音樂時,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,并運用聯想和想象,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,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,聽音樂的感受。

        5、“通感”修辭手段的運用。

       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,小結如下: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,突出的是利用“通感”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,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,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“通感”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,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。例如:“漸漸的越唱越高,忽然拔了一個尖兒,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”,表現聲腔尖細高亢、剛勁有力;“陡然一落,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,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,頃刻之間,周匝數遍”,表現聲腔回環宛轉,急促甜潤;“忽又揚起,像放那東洋煙火,一個彈子上天,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縱橫散亂”,表現聲腔紛繁奇妙、多彩多姿。要把轉瞬即逝,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,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,實屬不易,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。

        6、總結

       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:描寫音樂時,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、聽音樂的感受,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從側面來襯托。

        7、作業

        比較鑒賞《明湖居聽書》與《琵琶行》中的音樂描寫。

      《&.doc》
    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      推荐度:
      点击下载文档

      【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】相關文章:

      鄉鎮宜居環境的建設計劃03-20

      《左傳》教案10-24

      存貨教案02-28

     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-20

      《牧場上的家教案》經典教案設計03-20

      茶花賦教案04-06

      《什么蟲》教案01-08

      《文化苦旅》教案02-27

      大學教案的寫法10-05

      《認識鐘表》的教案03-19

      免费领课
      用戶協議
    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
      <menuitem id="r3jhr"></menuitem><noscript id="r3jhr"><progress id="r3jhr"><code id="r3jhr"></code></progress></noscript>
       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|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天天 | 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| 思思九九热在线视频免费精品 |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| 天天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|

  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教案

          【教學目的】

          1.學習本文具體生動的感受和用形象來比喻無形事物,從而使讀者能真切地領略無形事物的美的手法;

          2.學習用場面烘托、人物映襯、側面描寫與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方法

          【教學重點】

          場面烘托和人物映襯

          【教學難點】

          用感受和形象來比喻無形的聲音

          【教學課時】2課時

          【教學過程】

          第一課時

          一、作者簡介

          劉鶚(1857─1909),字鐵云,筆名洪都百煉生,清末丹徒(江蘇鎮江)人。他出身于一個封建官僚的家庭,懂得算學、醫藥、治河等實際學問,無意于以科舉博取功名。他行醫于上海,后又棄醫經商,直到資本喪盡才止。1888年黃河決口,他因治河有功,官至候補知府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,他曾從俄軍處用低價購買太倉糧,賑濟居民,后清廷以私售倉粟罪逮捕他,流放新疆,次年病死于迪化(烏魯木齊)。

          二、關于《老殘游記》

          《老殘游記》是劉鶚晚年寫的一部小說,是晚清中譴責小說有影響的作品之一。《老殘游記》借老殘在游歷中所見所聞,對當時吏治的黑暗痛加抨擊,揭露了所謂“不要錢”的“清官”,其實是一些不惜殺民邀功,“急于做大官”的劊子手,在客觀上有助于人們認識整個封建官僚集團的階級本質,有其進步的一面。但是,作者的基本立場是落后的,甚至是反動的。他維護封建統治,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缺乏認識,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義和團的反侵略斗爭,在書中明顯的表現,由此可見,《老殘游記》是一部瑕瑜互見的書。

          《老殘游記》語言清新簡練,對一些人物及自然景物的描寫比較生動、形象,沒有一般的陳詞濫調,跟晚清的同類小說比較,藝術上的成就是比較卓越的,魯迅先生在《中國小說史略》中也稱贊這部作品“敘景狀物,時有可觀”。

          三、關于本文

          《明湖居聽書》節選自《老殘游記》第二回:“歷山山下古帝遺蹤,明湖湖邊美人絕唱”。作者清末劉鶚,筆名洪都百煉生。《老殘游記》借一個不愿做官,奔走江湖行醫的名士老殘,在游歷途中的所見所聞,揭露了當時的官吏昏庸殘暴的行徑,反映了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,也表現了作者反對革命運動,主張維新圖強、科學救國的政治態度。這部小說刻畫人物、描寫自然景物比較生動形象,在語言運用和再現手法上頗具特色。重迅先生在《中國小說史略》中評論這部作品:“敘景狀物,時有可觀”《明湖居聽書》便是“可觀”的一節。

          “明湖居聽書”故事是這樣的:老殘來到濟南府,在高升店住下。第二天上街游玩,見那墻上貼了一張黃紙,居中寫“說鼓書”三個大字,旁邊一行小字是“二十四日明湖居”,不知是什么事情。路上聽得兩個挑擔子的說道:“明日白妞說書,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,來聽書罷。”又聽得鋪子里柜臺上有人說道:“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,明兒的書,應該我告假了。”一路行來,街談巷議,大半都是這話,心中詫異道:“白妞是何許人?說的又是何等樣書?為甚一紙招貼,便舉國若狂如此?”回到店里向茶房打的此事,茶房介紹劉:這說鼓書,用一面鼓,兩片梨花簡,名叫“梨花大鼓”,演說些前人的故事,本也沒什么稀奇,自從王家出了個白妞、黑妞兩姐妹就不同了。這白妞名叫王小玉,是天生的的出奇人物,十二三歲就學會了說書的本事。他有一副好嗓子,又吸收京劇、昆腔、小調種種腔調,運用到大鼓書的調兒里,經過二三年的工夫,創造出梨花大鼓的新調,“竟至無論南北高下的人,聽了她唱書,無不神魂顛倒”。明兒下午一點鐘開唱,若上午十點鐘去,便沒了座位,要聽還是早去。老殘聽了茶房的話,也不甚相信,次日九點多鐘便便去明湖居聽書。可以說,在節選的這部分文字之前,作者已在為白妞說書作了鋪墊,那屬“耳聞”;進入課文之后,則屬“目睹”了。

          四、本文結構圖

          時間: 次日九點鐘以后

          地點: 明湖居

          人物: 老殘、眾多聽眾、藝人、歌女(黑妞、白妞)

          事件: 聽書(唱書)

          ┌臺上:空洞無人,設備簡陋

          ┌十點鐘┤

          聽書前 └臺下:擁擠熱鬧

          (側寫烘托│ ┌臺上:仍空洞無人

          先聲奪人)└十一點鐘┤

          │ └臺下:更擁擠熱鬧

          │ ┌臺上:男人(丑陋、彈曲、動心)

          │ ┌十二點半鐘┤

          │ │ └臺下:叫好不絕

          │ │┌臺上:黑妞姑娘(十六七歲)─清脆婉轉,百變不窮

          聽書時 ┤彈罷數分鐘┤

          (側寫正寫│└臺下:老殘感覺:以為觀止。兩人對話:白妞更好

          映襯對比)│ ┌臺上:白妞姑娘(十八九歲)─清秀動人、唱書妙絕

          │ └正熱鬧時┤ 無比奇妙 精彩絕妙

          └臺下:鴉雀無聲─暗暗叫絕─轟然雷動

          聽書后: 鬧聲稍定 臺下: 少年盛贊白妞,眾人交口稱是

          第二課時

          這篇課文主要寫白妞高超的歌唱藝術。為了突出這一中心,在寫演出之前,先寫場內熱鬧場面,先寫琴師和黑妞,先寫場中的議論,這些都是為突出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作烘托和鋪墊的。然后,作者集中筆力,正面寫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,最后,寫聽眾的反應,高度評價白妞說書的效果。分別分析如下:

          1. 明湖居是一個戲園子。

          聽書人多: 當官的“撫院”“學院”;做生意的;讀書人。

          下午一點鐘才開始,可十點鐘園子已坐滿。

          臺上、臺下對比: 空洞無人“一張半桌,兩張椅子,三樣樂器”

          熱鬧“高談闊論”“嘁嘁喳喳”

          側寫場內熱鬧場面,有力烘托白妞說書的魅力,渲染了氣氛,與白妞出場寂然無聲形成鮮明對照。

          2. 寫琴師和黑妞,也是為白妞說書作烘托和鋪墊。

          寫琴師用“先抑后揚”的手法,貌甚丑陋,開始彈琴琴聲也不動人,最后輪指彈奏,動人心弦,突出輪指彈奏的高超技藝,為后文替白妞出色地伴奏埋下伏筆。

          寫黑妞容貌、服裝,細致說明她樸實、純潔,為后文白妞的容貌、服裝描寫節省筆墨,以便集中筆力寫演唱,然后突出吐字清晰,行腔婉轉的特點,“百變不窮”“以為觀止”。但她的技藝遠不如白妞,因她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。就這樣層層鋪墊,烘云托月,很好發揮琴師、黑妞的陪襯作用。

          3. 借觀眾之口議論,將黑妞白妞說書互相比較。

          黑妞: 好! 是白妞教的,別人可說得出,別┐

          人能學一兩句├對比、烘托、先聲奪人

          白妞:只可意會,不可言傳,無法學到手 ┘

          4、白妞說書

          一生朗讀,其他學生考慮:(1)哪些句子寫的特別好??(可分組找,看哪個組找的準,找的多。)它抓住白妞說書的什么特點?用了什么修辭手法?(2)白妞在說書過程中聲音有哪些變化?

          討論后總結:

          好的句子有:

          “五臟六腑里,像熨斗熨過,無一處不伏帖,三萬六千個毛孔,像吃了人參果,無一個毛孔不暢快”--寫出聽小玉初唱時感受到的妙境,處處伏帖,處處暢快

          “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”——尖細高亢、剛勁有力

          “恍如由傲來峰西面,攀登泰山的景象……”——婉轉回旋

          “如一條飛蛇……”——婉轉悠揚、急促多變

          “像放那東洋煙火……”——多姿多彩,變化無窮

          “如花塢春曉,百鳥亂鳴”——婉轉清脆、多姿多彩

          采用了通感(比喻)的修辭方法。(師生共同回憶通感修辭的運用,并舉例。如“紅杏枝頭春意鬧”、“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,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”、“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,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”、“山色也逐漸變得柔嫩,山形也逐漸變得柔和,很有一伸手就觸摸到凝脂似的感覺”、“嗓音油膩得像奶油蛋糕”等。)作者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,或用感覺,或用視覺,或用聽覺,而同是視覺,有的繪其形,有的點其色,形色兼備,體現白妞演唱的美妙。

          變化主要有五個階段:

          初不甚大——起始

          越唱越高——發展

          陡然一落——跌宕

          忽又揚起——高潮

          人弦俱寂——結束

          師總結:描寫虛幻的音樂時,可以寫出音樂變化的幾個階段,并運用聯想和想象,把聽覺與其他感覺打通,寫出音樂所描繪的意境,聽音樂的感受。

          5、“通感”修辭手段的運用。

          結合學生討論內容,小結如下:課文在描寫白妞說書聲腔的變化上頗具特色,突出的是利用“通感”把由聽覺獲得的聲音,轉換為用其它感覺器官可感知的具體形象,這樣使讀者能夠利用“通感”功能再將由其它感覺器官獲得的具體形象轉換成用聽覺感知的聲音,從而欣賞到白妞那美妙絕倫的演唱。例如:“漸漸的越唱越高,忽然拔了一個尖兒,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”,表現聲腔尖細高亢、剛勁有力;“陡然一落,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,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腰里盤旋穿插,頃刻之間,周匝數遍”,表現聲腔回環宛轉,急促甜潤;“忽又揚起,像放那東洋煙火,一個彈子上天,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,縱橫散亂”,表現聲腔紛繁奇妙、多彩多姿。要把轉瞬即逝,只可意會的聽覺形象,用語言文字準確地傳達給讀者,實屬不易,而作者卻使我們得到滿足。

          6、總結

          從本文中我們可以學習到:描寫音樂時,可以借助修辭手法直接描寫音樂變化的階段、聽音樂的感受,也可以通過描寫其他東西從側面來襯托。

          7、作業

          比較鑒賞《明湖居聽書》與《琵琶行》中的音樂描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