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menuitem id="r3jhr"></menuitem><noscript id="r3jhr"><progress id="r3jhr"><code id="r3jhr"></code></progress></noscript>
      實用文檔>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時間:2024-03-19 11:38:49

    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兩則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教學

    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兩則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要求

      1.理解寓言的含意,從中受到啟示。

      2.學會本課的生字、新詞, 注意積累詞語。

      3.練習快速地默讀課文,讀懂課文內容, 能復述故事情節。

      重點

      難點

     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。

      教學

      課時

      兩課時

      [1]掩 耳 盜 鈴

      從前有一個人,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(dānɡ),很想把它偷走。

      段導讀: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:有個人想把人家掛在門上的鈴鐺偷走。

      他明明知道,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,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立刻會被人發覺。[2][句導讀:用擬聲詞形象地模擬出了鈴鐺的聲音好像會沒完沒了地響下去似的。寫出了小偷內心怕被人發現的擔憂。][①從“他明明知道”中可以知道什么?]可是他想:“如果我把耳朵掩住,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?”[3][②“可是”表明了什么?]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,伸手去偷鈴鐺。

      段導讀:這一自然段寫出了事情的經過,他自以為想出了聰明的辦法——捂住耳朵去偷鈴鐺。

      沒想到,手剛碰到鈴鐺,他就被人發覺[4]了。

      段導讀:這段寫出了事情的結果:捂住耳朵去偷鈴鐺,當場被主人發覺。

      守 株 待 兔

      [5]古時候有個種田人。一天,他在田里干活,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倉皇躥(cuān)出來,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,折斷了脖子,死了。[6][①“忽然”一詞說明了什么?]

      段導讀:主要講了一件偶然的事情的發生,為后來這個種田人產生某種想法奠定了基礎。

      種田人急忙跑過去,沒花一點兒力氣,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。他樂滋滋地走回家去,心里想: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,那該多好哇![7][②“樂滋滋”說明他怎樣的心情?于是他有了什么想法?]

      段導讀:寫這個人在毫不費力撿到一只兔子后的想法,為后來他的行動奠定了思想基礎。

      從此,他丟下鋤頭,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,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。[8]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,再也沒有野兔來過。[③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?]可他的田里已經長滿了野草,莊稼全完了。[9][④“全完了”形象地說明了怎樣的結果?]

      段導讀:這一自然段寫了他的行動以及這樣的行動帶來的必然結果。

      1.學會本課的生字、新詞,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2.理解寓言的含意,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。

      3.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。

      一些寓言故事的圖片,包括掩耳盜鈴故事的圖片。

      一 導入

      1.看圖片猜故事:出示學生知道的寓言故事圖片,如亡羊補牢等。簡單說說故事情節和寓意。

      2.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?“寓言兩則”的“則”是什么意思?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?(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。寓:寄托、包含的意思。言:講道理。)

      3.(出示掩耳盜鈴故事的圖片)請學生說說圖意。

      (有個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。)

      這就是“掩耳盜鈴”的故事。(板書課文題目)

      二 理解故事寓意

      1.你知道“掩耳盜鈴”是什么意思嗎?

      掩耳:捂住耳朵。 盜:偷。

      掩耳盜鈴: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。

      2.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3.讀懂故事。

      (1)指名讀第1自然段,說說你知道了什么。(有個人想偷別人的鈴鐺。)

      (板書:想偷鈴鐺)

      (2)讀第2自然段。

      ①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,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就會被人發覺,那他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呢?(他掩住自己的耳朵。)

      (板書:掩住耳朵)

      ②“明明知道”是什么意思?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什么?

      (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,他不僅沒有就此打消偷鈴鐺的念頭,反而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。)

      ③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,他就聽不見鈴聲了。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?別人就聽不見鈴聲了嗎?

      ④ 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,自己很聰明,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。結果怎樣?(板書:被人發覺)

      4.理解寓意。

      (1)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?(學生可能會用到愚蠢、笨、傻、可笑等詞語。)

      (2)讀第2自然段,表現出這個人的愚蠢。

      (3)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,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,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,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,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。掩耳盜鈴的人愚蠢、可笑在什么地方?

      (4)大家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?

      (5)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?(做事不能自作聰明、自欺欺人。)

      三 復述故事

      1. 默讀課文,回顧課文內容。

      2. 把故事講給同學聽。

      3. 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故事情節?

      (學生可能會說到多讀會幫助記憶,也可能會提到理清文章線索也會幫助記憶。)

      四 總結擴展

      想一想: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“掩耳盜鈴”的事?聯系學習、生活實際,談談感想。

        1.在導入環節可啟發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,并與學生交流,激發學習興趣。教學過程中,通過學生復述、小組模仿表演寓言重點情節來深入理解寓意,積極表揚能夠擴展課文內容、想象故事細節的同學,再討論課后的思考題。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,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,做人要有真才實學。

      2.在本課教學中,不一定要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,可以以“演一演”為主線,把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。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,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,深入地理解課文。同時,要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,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,激活學生的想象,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。“演”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,深入地理解課文。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,才能放飛想象的翅膀,大膽地對課本進行再創造。在課堂上,學生學習的自覺性、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,他們認真地讀課文,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理解了課文,并積極進行排練。學生們的表演非常精彩。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,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;從學生的表演中,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。

      1.學會課文中的生字、新詞,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2.理解寓言的含意,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道理,做事要老老實實,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。

      3.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。

      寫有自學要求的投影片,《守株待兔》的動畫片。

      一 導入

      上節課,我們學習了《掩耳盜鈴》,誰能說一說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《守株待兔》。(板書題目) “株”指什么?“待”又指什么?這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學就能解決這些問題。

      二 自學,整體感知全文

      1.提出自學要求,布置自學。(投影出示自學要求)

      (1)借助拼音,把課文讀通順。

      (2)畫出生字、新詞,多讀幾遍。

      (3)在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后面做上記號。

      (4)思考“守株待兔”的意思。

      (5)完成學習任務后同小組交流。

      2.檢查自學情況。

      (1)出示字詞投影片,檢查字詞的讀音及對詞語的理解。

        躥出來 鋤頭 樂滋滋 樹樁 倉皇 撞死

      (2)指讀課文。

      (3)說說題目的意思。

      (株:樹根或樹樁。待:等待。題目的意思是說:守在樹樁旁等待撞死的兔子。)

      3.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
      讓學生看《守株待兔》的動畫片,思考: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?

      三 理解課文內容

      1.學習第1、2自然段。

      (1)那只野兔是怎樣死的?

      從“倉皇躥出來”和“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”,可以看出什么?(野兔很慌亂,撞樁而死完全是偶然的。)

      想象野兔在樹林里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情。

      (2)讀第1自然段。

      (3)種田人為什么這樣樂滋滋的?(他沒花一點兒力氣,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。)

      (4)他還會想什么?

      學生甲:我太走運了,居然撿到一只野兔。

      學生乙:這只野兔正好做我的晚餐。

      (5)讀第2自然段讀出這個種田人此時的心情。

      2.學習第3自然段。

      (1)如果你碰到這種事該怎樣想,怎樣做?(事情完全偶然,不必專門等這件事再發生,該做什么事做什么事。)

      (2)這個人是怎么做的?(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。)

      (3)第二天他沒有等到撞死的野兔,當時他怎么想?(我再等一天,說不定很快就會有野兔來了!)

      (4)第三天他還是沒有等到野兔,他的心情怎么樣,會怎么想? (有點兒著急,但是想到又肥又大的野兔,他決定等下去。)

      (5)過了一個星期,他還是沒有等到野兔,此時他會是什么心情?(再等等吧,失意,但盼望再次有野兔撞死。)

      (6)如果你當時在場,會怎樣勸他?他又會怎樣回答?

      請學生分角色演一演。

      (7)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呢?對事情的這個結果你感到怎樣?

      (可笑)能讀出這個意思來嗎?

      四 復述故事

      1.默讀課文,回顧課文內容。

      2.把故事講給同學聽。

      五 揭示寓意,總結擴展

      1.討論:《守株待兔》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

      (不能存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,而要主動地努力去做。)

      2.在日常生活中你或別人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現象?

        1.揭題伊始,可先呈現學習方法,接著通過解題“守株”、“待兔”,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了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,并巧妙地根據題目“守株”和“待兔”,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。這種做法不僅化難為易,而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。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,獲得了學習新知的方法,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。然后通過設計的表格讓學生自己讀,自己想,自己填,最后歸納出寓意。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。

      2.教學中要努力地為學生架設聯系生活與語文的橋梁,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,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,談談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“守株待兔”的人和事,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。力求以讀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,讓學生在主動、民主的氛圍中學習,體會寓意,受到教育。

      3.教學字詞時,首先讓學生明白“躥”是個怎樣的動作,在討論中理解“躥”的特點,明白發生這種情況的偶然性,使學生在讀、思、說中步步深入,從而領悟品詞析句。然后聯系文本,理解“白撿”的“白”的意思,意會“不勞而獲”。表演“樂滋滋”的樣子,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說出來。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又幫助學生理解詞語,使詞語帶著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。

      1.讀句子,注意加點詞的用法,試著再寫一句。

      (1)他明明知道,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,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立刻會被人發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(2)如果我把耳朵掩住,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2.你還知道哪些由寓言故事得來的成語?

     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

      3.當你再次遇到種田人,你覺得他會對你說什么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4.請你續寫《掩耳盜鈴》這則故事的結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寓意闡釋

      《掩耳盜鈴》:鈴聲是客觀存在的,不會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;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的,不會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。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,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: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、不研究,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,這是自欺欺人,終究會自食苦果。

      《守株待兔》: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。兔子自己撞死在樹樁上,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。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,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、一無所獲的后果。這就告訴我們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,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的人,是不會有好結果的。我們一定不要做“守株待兔”式的蠢人。


      1. 知識點詳解  

      2.   ①這個人十分清楚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響起。知道不能做的事還要做,說明他非常的愚蠢。


      3.   ②這個人違背常理的做法——自作聰明,非常可笑。

      4.   覺,這里讀jué。


      5.   倉皇:匆忙而慌張。

      6.   ①事情的意外,形象地寫出這是一個巧合。

      7.   ②欣喜若狂的心情。偶然事件的發生竟然使他有了不勞而獲的想法。

      8.   ③他等兔子到了癡迷的程度,還感受到他是一個又懶又蠢的人。


      9.   ④他因等兔子而荒了莊稼的事實。

      《&.doc》
     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      推荐度:
      点击下载文档

      【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】相關文章:

      守株待兔寓言教學反思09-08

     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05-26

      語文《守株待兔》教案06-02

      《守株待兔》的教學反思07-08

     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7-08

      《守株待兔》的教學設計06-26

      《守株待兔》教學反思06-17

      守株待兔的教學反思07-10

      守株待兔教學反思05-11

      用戶協議
     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_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大香_天天爽夜夜爽性能视频_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
      <menuitem id="r3jhr"></menuitem><noscript id="r3jhr"><progress id="r3jhr"><code id="r3jhr"></code></progress></noscript>
        亚洲人成久久播播影院 |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| 亚洲人成综合小说社区在线 | 伊人天堂精品在线 | 亚洲人在线免费视频观看 |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|

      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兩則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  教學

        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學30寓言兩則掩耳盜鈴 守株待兔教案設計

        要求

        1.理解寓言的含意,從中受到啟示。

        2.學會本課的生字、新詞, 注意積累詞語。

        3.練習快速地默讀課文,讀懂課文內容, 能復述故事情節。

        重點

        難點

       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。

        教學

        課時

        兩課時

        [1]掩 耳 盜 鈴

        從前有一個人,看見人家大門上掛著一個鈴鐺(dānɡ),很想把它偷走。

        段導讀: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:有個人想把人家掛在門上的鈴鐺偷走。

        他明明知道,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,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立刻會被人發覺。[2][句導讀:用擬聲詞形象地模擬出了鈴鐺的聲音好像會沒完沒了地響下去似的。寫出了小偷內心怕被人發現的擔憂。][①從“他明明知道”中可以知道什么?]可是他想:“如果我把耳朵掩住,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?”[3][②“可是”表明了什么?]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,伸手去偷鈴鐺。

        段導讀:這一自然段寫出了事情的經過,他自以為想出了聰明的辦法——捂住耳朵去偷鈴鐺。

        沒想到,手剛碰到鈴鐺,他就被人發覺[4]了。

        段導讀:這段寫出了事情的結果:捂住耳朵去偷鈴鐺,當場被主人發覺。

        守 株 待 兔

        [5]古時候有個種田人。一天,他在田里干活,忽然看見一只野兔從樹林里倉皇躥(cuān)出來,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,折斷了脖子,死了。[6][①“忽然”一詞說明了什么?]

        段導讀:主要講了一件偶然的事情的發生,為后來這個種田人產生某種想法奠定了基礎。

        種田人急忙跑過去,沒花一點兒力氣,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。他樂滋滋地走回家去,心里想: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,那該多好哇![7][②“樂滋滋”說明他怎樣的心情?于是他有了什么想法?]

        段導讀:寫這個人在毫不費力撿到一只兔子后的想法,為后來他的行動奠定了思想基礎。

        從此,他丟下鋤頭,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,看有沒有野兔再跑來撞死在樹樁上。[8]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,再也沒有野兔來過。[③從這句話中你感受到了什么?]可他的田里已經長滿了野草,莊稼全完了。[9][④“全完了”形象地說明了怎樣的結果?]

        段導讀:這一自然段寫了他的行動以及這樣的行動帶來的必然結果。

        1.學會本課的生字、新詞,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  2.理解寓言的含意,教育學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。

        3.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。

        一些寓言故事的圖片,包括掩耳盜鈴故事的圖片。

        一 導入

        1.看圖片猜故事:出示學生知道的寓言故事圖片,如亡羊補牢等。簡單說說故事情節和寓意。

        2.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寓言故事?“寓言兩則”的“則”是什么意思?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?(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或諷刺某種人。寓:寄托、包含的意思。言:講道理。)

        3.(出示掩耳盜鈴故事的圖片)請學生說說圖意。

        (有個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別人的鈴鐺。)

        這就是“掩耳盜鈴”的故事。(板書課文題目)

        二 理解故事寓意

        1.你知道“掩耳盜鈴”是什么意思嗎?

        掩耳:捂住耳朵。 盜:偷。

        掩耳盜鈴: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別人的鈴鐺。

        2.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  3.讀懂故事。

        (1)指名讀第1自然段,說說你知道了什么。(有個人想偷別人的鈴鐺。)

        (板書:想偷鈴鐺)

        (2)讀第2自然段。

        ①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,那鈴鐺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就會被人發覺,那他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去偷鈴鐺呢?(他掩住自己的耳朵。)

        (板書:掩住耳朵)

        ②“明明知道”是什么意思?偷鈴鐺的人明明知道什么?

        (那個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鈴鐺的后果,他不僅沒有就此打消偷鈴鐺的念頭,反而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。)

        ③那個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,他就聽不見鈴聲了。但是他能捂住別人的耳朵嗎?別人就聽不見鈴聲了嗎?

        ④ 他認為自己的想法很好,自己很聰明,于是就按這個想法去做了。結果怎樣?(板書:被人發覺)

        4.理解寓意。

        (1)你覺得他是個什么樣的人?(學生可能會用到愚蠢、笨、傻、可笑等詞語。)

        (2)讀第2自然段,表現出這個人的愚蠢。

        (3)結果當然會被別人發現了,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鈴鐺,鈴鐺還是照樣會響的,不過只是自己聽不見, 別人還是照樣聽得見的。掩耳盜鈴的人愚蠢、可笑在什么地方?

        (4)大家應該從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訓?

        (5)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一個什么道理?(做事不能自作聰明、自欺欺人。)

        三 復述故事

        1. 默讀課文,回顧課文內容。

        2. 把故事講給同學聽。

        3. 你有什么好方法記住故事情節?

        (學生可能會說到多讀會幫助記憶,也可能會提到理清文章線索也會幫助記憶。)

        四 總結擴展

        想一想: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“掩耳盜鈴”的事?聯系學習、生活實際,談談感想。

          1.在導入環節可啟發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,并與學生交流,激發學習興趣。教學過程中,通過學生復述、小組模仿表演寓言重點情節來深入理解寓意,積極表揚能夠擴展課文內容、想象故事細節的同學,再討論課后的思考題。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,懂得自作聰明是愚蠢的,做人要有真才實學。

        2.在本課教學中,不一定要依照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說出這則寓言的寓意,可以以“演一演”為主線,把學生最感興趣的課本劇表演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。以表演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,促使學生一遍遍地讀課文,深入地理解課文。同時,要基于教材而又再生教材,使學生依據教材展開聯想與想象,激活學生的想象,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。“演”是為了讓學生充分地讀課文,深入地理解課文。學生只有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,才能放飛想象的翅膀,大膽地對課本進行再創造。在課堂上,學生學習的自覺性、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,他們認真地讀課文,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理解了課文,并積極進行排練。學生們的表演非常精彩。從學生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看出,他們已經理解了這則寓言所蘊含的深刻寓意;從學生的表演中,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。

        1.學會課文中的生字、新詞,正確、流利地朗讀課文。

        2.理解寓言的含意,懂得對意外的收獲不要存僥幸的道理,做事要老老實實,成功要靠誠實的勞動。

        3.培養學生復述課文的能力。

        寫有自學要求的投影片,《守株待兔》的動畫片。

        一 導入

        上節課,我們學習了《掩耳盜鈴》,誰能說一說這則寓言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則寓言《守株待兔》。(板書題目) “株”指什么?“待”又指什么?這則寓言又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相信同學們通過自學就能解決這些問題。

        二 自學,整體感知全文

        1.提出自學要求,布置自學。(投影出示自學要求)

        (1)借助拼音,把課文讀通順。

        (2)畫出生字、新詞,多讀幾遍。

        (3)在不懂的字詞或句子后面做上記號。

        (4)思考“守株待兔”的意思。

        (5)完成學習任務后同小組交流。

        2.檢查自學情況。

        (1)出示字詞投影片,檢查字詞的讀音及對詞語的理解。

          躥出來 鋤頭 樂滋滋 樹樁 倉皇 撞死

        (2)指讀課文。

        (3)說說題目的意思。

        (株:樹根或樹樁。待:等待。題目的意思是說:守在樹樁旁等待撞死的兔子。)

        3.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
        讓學生看《守株待兔》的動畫片,思考: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?

        三 理解課文內容

        1.學習第1、2自然段。

        (1)那只野兔是怎樣死的?

        從“倉皇躥出來”和“一頭撞在田邊的樹樁上”,可以看出什么?(野兔很慌亂,撞樁而死完全是偶然的。)

        想象野兔在樹林里可能遇到了什么事情。

        (2)讀第1自然段。

        (3)種田人為什么這樣樂滋滋的?(他沒花一點兒力氣,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。)

        (4)他還會想什么?

        學生甲:我太走運了,居然撿到一只野兔。

        學生乙:這只野兔正好做我的晚餐。

        (5)讀第2自然段讀出這個種田人此時的心情。

        2.學習第3自然段。

        (1)如果你碰到這種事該怎樣想,怎樣做?(事情完全偶然,不必專門等這件事再發生,該做什么事做什么事。)

        (2)這個人是怎么做的?(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。)

        (3)第二天他沒有等到撞死的野兔,當時他怎么想?(我再等一天,說不定很快就會有野兔來了!)

        (4)第三天他還是沒有等到野兔,他的心情怎么樣,會怎么想? (有點兒著急,但是想到又肥又大的野兔,他決定等下去。)

        (5)過了一個星期,他還是沒有等到野兔,此時他會是什么心情?(再等等吧,失意,但盼望再次有野兔撞死。)

        (6)如果你當時在場,會怎樣勸他?他又會怎樣回答?

        請學生分角色演一演。

        (7)事情的結果是怎樣的呢?對事情的這個結果你感到怎樣?

        (可笑)能讀出這個意思來嗎?

        四 復述故事

        1.默讀課文,回顧課文內容。

        2.把故事講給同學聽。

        五 揭示寓意,總結擴展

        1.討論:《守株待兔》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

        (不能存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,而要主動地努力去做。)

        2.在日常生活中你或別人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現象?

          1.揭題伊始,可先呈現學習方法,接著通過解題“守株”、“待兔”,讓學生很快地把握了這則寓言的主要內容,并巧妙地根據題目“守株”和“待兔”,讓學生既快速又準確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。這種做法不僅化難為易,而且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加以運用。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,獲得了學習新知的方法,得到了積極主動的發展。然后通過設計的表格讓學生自己讀,自己想,自己填,最后歸納出寓意。這樣就克服了傳統教學繁瑣的分析和空洞的說教。

        2.教學中要努力地為學生架設聯系生活與語文的橋梁,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,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,談談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“守株待兔”的人和事,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。力求以讀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重要手段,讓學生在主動、民主的氛圍中學習,體會寓意,受到教育。

        3.教學字詞時,首先讓學生明白“躥”是個怎樣的動作,在討論中理解“躥”的特點,明白發生這種情況的偶然性,使學生在讀、思、說中步步深入,從而領悟品詞析句。然后聯系文本,理解“白撿”的“白”的意思,意會“不勞而獲”。表演“樂滋滋”的樣子,把種田人的想法自言自語地說出來。這樣做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,又幫助學生理解詞語,使詞語帶著活生生的形象貯存在他們的腦海中。

        1.讀句子,注意加點詞的用法,試著再寫一句。

        (1)他明明知道,那個鈴鐺只要用手一碰,就會丁零丁零地響起來,立刻會被人發覺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(2)如果我把耳朵掩住,不就聽不見響聲了嗎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2.你還知道哪些由寓言故事得來的成語?

        自相矛盾 濫竽充數 畫龍點睛 刻舟求劍 亡羊補牢 畫蛇添足

        3.當你再次遇到種田人,你覺得他會對你說什么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4.請你續寫《掩耳盜鈴》這則故事的結尾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     寓意闡釋

        《掩耳盜鈴》:鈴聲是客觀存在的,不會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;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的,不會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。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,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: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、不研究,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,這是自欺欺人,終究會自食苦果。

        《守株待兔》: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。兔子自己撞死在樹樁上,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。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,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、一無所獲的后果。這就告訴我們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,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的人,是不會有好結果的。我們一定不要做“守株待兔”式的蠢人。


        1. 知識點詳解  

        2.   ①這個人十分清楚鈴鐺只要用手一碰就會響起。知道不能做的事還要做,說明他非常的愚蠢。


        3.   ②這個人違背常理的做法——自作聰明,非常可笑。

        4.   覺,這里讀jué。


        5.   倉皇:匆忙而慌張。

        6.   ①事情的意外,形象地寫出這是一個巧合。

        7.   ②欣喜若狂的心情。偶然事件的發生竟然使他有了不勞而獲的想法。

        8.   ③他等兔子到了癡迷的程度,還感受到他是一個又懶又蠢的人。


        9.   ④他因等兔子而荒了莊稼的事實。